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11月19日发布了《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参考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现行精神治疗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三类10项。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即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第二类是精神康复治疗,即个人精神康复治疗、家庭精神康复治疗、团体精神康复治疗;第三类是特殊检查与治疗,即眼动检查、电休克治疗、精神科监护。国家医保局官网对此项新规进行了解读,详见新增量政策:价格立项支持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在价格立项上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进行区分。综合患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实施主体、干预手段、治疗目的等因素,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治疗手段的治疗时长差异,明确心理治疗按“小时”为单位计费,保障心理治疗的完整性,避免治疗效果受时间约束;而心理咨询以沟通为主,按“次”收费更有利于规范收费行为。这一规定对于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经过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科医师使用同一心理技术将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在医疗机构内只能做心理咨询,不能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收费只能按次,而不能按时收费。显然,医疗机构按小时收费与按次收费的区分将客观上更加重视心理治疗。
二是医保新规明确心理治疗师可以做心理咨询。新规规定,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针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采取教育、指导、启发等适宜的咨询沟通手段,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这是目前对于心理治疗师能做心理咨询最为明确的规定。
三是通过平抑心理咨询价格,引导患者接受心理治疗。国家医保局对此次精神治疗价格立项新规的解读原文是这样说的:一方面,社会普遍对精神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偏低,不少患者难以及时发现自己“患病”,而确诊患者或家属往往因“病耻感”讳疾忌医。另一方面,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专业精神科医生数量不足,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心理咨询为例,受心理咨询师的资历、经验、所在地经济状况以及咨询机构定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心理咨询门诊的收费通常在100-1000元/小时甚至更多,一般需要经3-5次治疗咨询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患者获得感低,经济负担大,依从性较差。此段解读明显对医疗机构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的非正面评价。展现出医疗机构的心理门诊的心理治疗导向而非心理咨询导向。所以规定心理咨询按次收费,而心理治疗才可以按小时收费。这样就规范的社会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服务与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服务定位。在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服务价格将会较低,且可以纳入医何付费,这将促使居民遇到心理问题时会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不会再到高价格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机构去接受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价格方面负担更轻,更重要的是服务质量更有保障,该心理咨询的咨询,该心理治疗的治疗,更能方便转诊转介。四是价格项目兼容性更强,更好适应技术发展。
“心理治疗”价格项目整合吸收了过去不同治疗手段设立的音乐治疗、暗示治疗、松弛治疗、漂浮治疗等价格项目,适应临床治疗技术发展,价格项目的兼容性明显提升,避免临床因治疗方式名称不同无法收费。根据对象分为个人、家庭、团体“心理治疗”支持差异化收费,避免因歧义造成收费困扰。卫生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可直接进入临床,满足高价值的创新治疗手段加快临床转化。这样特别是为众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能更方便地被采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五是新设“精神科康复治疗”和“精神科监护”项目,突出体现关爱重点人群。不少精神障碍属于长期慢性治疗过程,同时为解决心理治疗师不足的问题,设置可由康复治疗师和精神科护士的医疗服务项目,是助力解决当前精神障碍治疗的人才短板与服务项目匮乏问题。将鼓励患者家庭送医和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治疗的开展。更好的利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有限资源,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精神障碍基层管理型医疗机构的参与性作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精神专科医疗联合体的积极性会更高,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将会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重视而及时引入。基于以上的五个方面的重点,未来社会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会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于开设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及与精神专科机构形成联合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机遇而迎来一波大发展,而心理咨询机构未来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