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企业探索“慈善+产业”新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慈善事业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央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的通知》精神。
2025年8月26日,首德慈善基金会理事张方坤率队赴数字经济智诚园产业园开展专题调研与座谈爱国书局众创空间。北京首通都市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商磊、聚峰行董事长魏来等企业代表陪同参与,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慈善文化进企业”活动,推动慈善事业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正值第十个“中华慈善日”(2025年9月5日)前夕,旨在以企业为载体,传播慈善理念,激发社会责任感,形成“人人可慈善、处处有慈善”的良好氛围。座谈会上,张方坤理事系统解读了中央关于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的部署要求,强调企业应将慈善事业纳入发展战略,通过设立慈善信托、开展志愿服务、与慈善组织合作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他特别引用文件精神指出:“国有企业要发挥资源优势,民营企业要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精神,共同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首通都市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园区宣传栏、会议室电子屏等渠道常态化宣传《慈善法》,并计划在数字经济智诚园设立“爱国书局众创公益帮扶项目”,同时号召在“中华慈善日”期间员工参与“日行一善”志愿服务、慈善义卖、助老工程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爱国书局众创空间:认捐壹万元支持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公益活动,为相关人士提供办公场地或技术支持,助力其实现创业梦想的理想空间应用。
此次座谈交流标志着数字经济领域慈善文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实践与社会参与的三方联动,慈善事业正从“少数人做”向“全社会参与”转变。正如张方坤理事长所言:“当商业向善成为共识,我们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数字经济智诚园产业园与爱国书局众创空间将持续探索慈善创新路径,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数字力量”与“文化温度”。
数字经济智城园情况介绍
数字经济智城园位于通州区新华东街116号,坐落于新华东街南侧,南邻南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北邻新建运河商务区。项目原身为通州区人民商场,改造后将打造总面积约3万平米的创新型产业承载空间,将汇聚商务办公、展示交流、公共服务、创客空间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通过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致力于发展成为数字技术的创新高地、数据要素的流通枢纽、数字产业的培育基地、数字治理的服务平台,助力城市副中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城市经济增长和人民美好生活。
项目首层打造开放式公共服务配套空间,服务入驻企业及周边社区居民。除主题咖啡馆、休闲快餐等公共服务配套外,积极对接各类数字化体验设施入驻园区,打造数字+新型消费体验。同时面向周边街道、社区,组织入驻科技企业开展数字产品体验周活动;二至五层为产业承载空间,积极响应科技企业办公需求,重点围绕云计算、自动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赛道,打造灵活适配的商务办公空间;结合数字化企业业务需求,建筑内部配置了数字机房,提供互联网网络接入、网络安全等条件,具备接入政务外网条件,极大为科技企业研发测试降本增效。
作为副中心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之一,本项目在改造时坚持绿色建筑设计,最大化保留利用原有建筑,新建部分按北京市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采用智慧管理平台、智能设备监控等数字化管理手段。
项目改造更新以“补短板惠民生,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为原则,注重改造项目与周边环境协同交融,通过营造共享生态、打造开放空间等方式,补齐周边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短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耦合共生。如在非工作时间将建筑内停车场对周边居民开放,提供错时优惠停车服务,解决周边车位少、停车难问题;积极推动闲置楼宇立体车库改造,扩充项目周边停车资源,缓解周边停车难、乱停车难题,提升行人通行效率;积极探索建筑第五立面高效利用,通过运营手段,融入城市休闲、运动、餐饮等多种功能,为大众提供可休憩、可观景、可运动的多元化休闲体验。